为什么威海会发生地震?

时间:2019-12-18

威海地区的地震原因解析威海地区的地震带有两条,一条是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蓬莱至威海地震带,延伸在半岛北部海域,半岛北部的海岸地形即受此断裂的影响。八十多年前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曾提出“登莱海岸陷落带”的概念,认为半岛北部海域是受断裂构造控制陷落而成,地壳陷落就可能会导致地震,陷落是个漫长的地质过程,在这个断裂带上曾记载有1548年蓬莱7级地震;1948年威海6级地震,而没有造成破坏的小地震自然还有很多。这个断裂带有一部分在威海市区通过,致使在奈古山和古陌墩之间形成一个谷地,一直向宝泉汤延伸,宝泉汤即受此断裂控制,使地壳深处的热水沿断裂上升到地面形成温泉,在一定意义上说温泉和地震有共存的关系。所以在地震发生之前,温泉往往有地震前兆反应,向人们预示地下有异常,或许有发生地震的可能。另一条地震带是牟平至乳山地震带,呈南北方向,沿牟平、乳山一线,南北两端向海域延伸。其较前一条地震带规模要小,在这个地震带上曾发生过1046年岠嵎山6级地震;1939年乳山下初5.5级地震,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。近年来在这个地震带上曾发生过多次4级左右的强有感地震,对建筑物也曾造成轻微的损伤,给居民带来惊恐。这两个地震带是本区地震监视的重点部位。其两断裂的交汇处大致在威海西北海域,是地震的多发区,常年有小地震活动,也是地震重点监视区。

阅读全文 >

威海地区的地震原因解析威海地区的地震带有两条,一条是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蓬莱至威海地震带,延伸在半岛北部海域,半岛北部的海岸地形即受此断裂的影响。八十多年前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曾提出“登莱海岸陷落带”的概念,认为半岛北部海域是受断裂构造控制陷落而成,地壳陷落就可能会导致地震,陷落是个漫长的地质过程,在这个断裂带上曾记载有1548年蓬莱7级地震;1948年威海6级地震,而没有造成破坏的小地震自然还有很多。这个断裂带有一部分在威海市区通过,致使在奈古山和古陌墩之间形成一个谷地,一直向宝泉汤延伸,宝泉汤即受此断裂控制,使地壳深处的热水沿断裂上升到地面形成温泉,在一定意义上说温泉和地震有共存的关系。所以在地震发生之前,温泉往往有地震前兆反应,向人们预示地下有异常,或许有发生地震的可能。另一条地震带是牟平至乳山地震带,呈南北方向,沿牟平、乳山一线,南北两端向海域延伸。其较前一条地震带规模要小,在这个地震带上曾发生过1046年岠嵎山6级地震;1939年乳山下初5.5级地震,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。近年来在这个地震带上曾发生过多次4级左右的强有感地震,对建筑物也曾造成轻微的损伤,给居民带来惊恐。这两个地震带是本区地震监视的重点部位。其两断裂的交汇处大致在威海西北海域,是地震的多发区,常年有小地震活动,也是地震重点监视区。威海地区历史上确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,但总的印象还是小地震比较多,在4级左右,每三五年就会有一次,会连续震动多次,也许会持续三五天,被专家们称之为小震群。地震时人们会普遍感觉到地面摇晃,或听到地下传来的响声,受到惊吓,也会造成建筑物的轻度破坏。近年来在威海、荣成成山头、乳山下初都发生过这样的小地震。史料中也有这样的记载:“永乐六年正月23日,登州各属地震,有声如雷,到12月晦方止,大震五十有一,小震无数。七年正月20日复震,至3月14日止(光绪《登州府志》)。”这次地震持续了一年多,也无法统计有多少次地震了 威海地区历史上比较大的几次地震:1.公元1046年(北宋庆历6年)岠嵎山地震。史料中这样记载:“庆历六年三月庚寅,登州地震,岠嵎山摧,自是震不已,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(《宋史》卷67)。”“登州岠嵎山,下临海。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,如此已五十余年,土人皆以为常,莫知所谓(沈存中《梦溪笔谈》)。”地震把山上的大石块都震落到海里,海底不断传来雷鸣声,地震断断续续持续五十余年,当地居民都不以为然。这岠嵎山在今乳山、海阳交界处,山高林密,突兀海岸,怪石嶙峋,云雾缭绕,现已开辟为旅游风景区。山坡上因地震而坠落的巨石仍历历可见,沟谷中巨石垒垒,身临其境,正可以感受当年地震时惊心动魄的情景,也正是由于地震使岠嵎山更加奇险多姿。这使人想起三百多年前清初学者、乳山人张崧游岠嵎山的一段记述:“四山皆石,兽蹲人立,拔地倚天,百千其状,清流急湍,铿锵筑鸣。”1998年,笔者曾参与考察了这次历史地震,有幸在乳山下初镇还发现了一块宋代的石碑,刻于1086年《勅赐寿圣黄山院之碑》,其上竟然有这次地震的记载:“西有岠嵎,名峰长震,八方摇动,四面低昂。”正可以和《宋史》所记载相印证,多么令人欣喜,这块地震碑自然成了有史料价值的文物,后为当时的乳山县文物管理所收藏。2.公元1668年(清康熙七年)地震。这次地震的震中在鲁南郯城县,胶东半岛只是受波及,灾情也异常严重。史料中这样记载:“康熙七年六 十七日戍时,地大震者三,声如雷,城垣民房倒塌十之三四(雍正《文登县志》)。”“康熙七年正月二十五日,西南白气如匹练。六月十七日戍时,地大震者三,声如雷,城垣民房倒塌十之三四,二十六日烈风三日,禾稼尽伤(道光《荣成县志》)。”郯城这次地震是8.5级,威海与郯城相距500公里,灾情尚且如此,郯城县灾情更是可想而知了。郯城房屋完全被震倒,百姓死亡2万多人。当时郯城知县冯可参写了一首《灾民歌》甚为感人:“郯城野老沿乡哭,自言地震遭荼毒,忽闻空中若响雷,霎时大地皆翻覆……阴风飒飒鬼神号,地惨天昏蒙黑雾,逃生逃死乱纷纷,相呼相唤相驰逐,举头不见眼前人,侧身不见当时屋……颓垣败壁遍荒村,千村能有几村存,少妇黄昏悲独宿,老妪白首抚孤孙。”郯城的这次地震发生在夜间,又下着滂沱大雨,大灾之后又疾病蔓延,真是苦了郯城的百姓。对这次地震《荣成县志》记载较详,地震来势凶猛,接连震动了三次,“城垣民房倒塌十之三四”,灾情已是很严重了。地震过后,又“烈风三日,禾稼尽伤”。也许是与地震相关的气象灾害,房屋倒塌,农田又减产,这一年的日子实在不好过,史载这一年政府减免了税收。3.1939年1月18日,乳山下初5.5级地震。地震的中心区在下初镇的巫山、河南村、马台石一带,有三分之二的房屋遭到破坏,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出现裂缝

阅读全文 >

威海地区的地震原因解析威海地区的地震带有两条,一条是山东半岛北部沿海的蓬莱至威海地震带,延伸在半岛北部海域,半岛北部的海岸地形即受此断裂的影响。八十多年前地质学家翁文灏先生曾提出“登莱海岸陷落带”的概念,认为半岛北部海域是受断裂构造控制陷落而成,地壳陷落就可能会导致地震,陷落是个漫长的地质过程,在这个断裂带上曾记载有1548年蓬莱7级地震;1948年威海6级地震,而没有造成破坏的小地震自然还有很多。这个断裂带有一部分在威海市区通过,致使在奈古山和古陌墩之间形成一个谷地,一直向宝泉汤延伸,宝泉汤即受此断裂控制,使地壳深处的热水沿断裂上升到地面形成温泉,在一定意义上说温泉和地震有共存的关系。所以在地震发生之前,温泉往往有地震前兆反应,向人们预示地下有异常,或许有发生地震的可能。另一条地震带是牟平至乳山地震带,呈南北方向,沿牟平、乳山一线,南北两端向海域延伸。其较前一条地震带规模要小,在这个地震带上曾发生过1046年岠嵎山6级地震;1939年乳山下初5.5级地震,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灾害。近年来在这个地震带上曾发生过多次4级左右的强有感地震,对建筑物也曾造成轻微的损伤,给居民带来惊恐。这两个地震带是本区地震监视的重点部位。其两断裂的交汇处大致在威海西北海域,是地震的多发区,常年有小地震活动,也是地震重点监视区。威海地区历史上确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,但总的印象还是小地震比较多,在4级左右,每三五年就会有一次,会连续震动多次,也许会持续三五天,被专家们称之为小震群。地震时人们会普遍感觉到地面摇晃,或听到地下传来的响声,受到惊吓,也会造成建筑物的轻度破坏。近年来在威海、荣成成山头、乳山下初都发生过这样的小地震。史料中也有这样的记载:“永乐六年正月23日,登州各属地震,有声如雷,到12月晦方止,大震五十有一,小震无数。七年正月20日复震,至3月14日止(光绪《登州府志》)。”这次地震持续了一年多,也无法统计有多少次地震了 威海地区历史上比较大的几次地震:1.公元1046年(北宋庆历6年)岠嵎山地震。史料中这样记载:“庆历六年三月庚寅,登州地震,岠嵎山摧,自是震不已,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(《宋史》卷67)。”“登州岠嵎山,下临海。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,如此已五十余年,土人皆以为常,莫知所谓(沈存中《梦溪笔谈》)。”地震把山上的大石块都震落到海里,海底不断传来雷鸣声,地震断断续续持续五十余年,当地居民都不以为然。这岠嵎山在今乳山、海阳交界处,山高林密,突兀海岸,怪石嶙峋,云雾缭绕,现已开辟为旅游风景区。山坡上因地震而坠落的巨石仍历历可见,沟谷中巨石垒垒,身临其境,正可以感受当年地震时惊心动魄的情景,也正是由于地震使岠嵎山更加奇险多姿。这使人想起三百多年前清初学者、乳山人张崧游岠嵎山的一段记述:“四山皆石,兽蹲人立,拔地倚天,百千其状,清流急湍,铿锵筑鸣。”1998年,笔者曾参与考察了这次历史地震,有幸在乳山下初镇还发现了一块宋代的石碑,刻于1086年《勅赐寿圣黄山院之碑》,其上竟然有这次地震的记载:“西有岠嵎,名峰长震,八方摇动,四面低昂。”正可以和《宋史》所记载相印证,多么令人欣喜,这块地震碑自然成了有史料价值的文物,后为当时的乳山县文物管理所收藏。2.公元1668年(清康熙七年)地震。这次地震的震中在鲁南郯城县,胶东半岛只是受波及,灾情也异常严重。史料中这样记载:“康熙七年六 十七日戍时,地大震者三,声如雷,城垣民房倒塌十之三四(雍正《文登县志》)。”“康熙七年正月二十五日,西南白气如匹练。六月十七日戍时,地大震者三,声如雷,城垣民房倒塌十之三四,二十六日烈风三日,禾稼尽伤(道光《荣成县志》)。”郯城这次地震是8.5级,威海与郯城相距500公里,灾情尚且如此,郯城县灾情更是可想而知了。郯城房屋完全被震倒,百姓死亡2万多人。当时郯城知县冯可参写了一首《灾民歌》甚为感人:“郯城野老沿乡哭,自言地震遭荼毒,忽闻空中若响雷,霎时大地皆翻覆……阴风飒飒鬼神号,地惨天昏蒙黑雾,逃生逃死乱纷纷,相呼相唤相驰逐,举头不见眼前人,侧身不见当时屋……颓垣败壁遍荒村,千村能有几村存,少妇黄昏悲独宿,老妪白首抚孤孙。”郯城的这次地震发生在夜间,又下着滂沱大雨,大灾之后又疾病蔓延,真是苦了郯城的百姓。对这次地震《荣成县志》记载较详,地震来势凶猛,接连震动了三次,“城垣民房倒塌十之三四”,灾情已是很严重了。地震过后,又“烈风三日,禾稼尽伤”。也许是与地震相关的气象灾害,房屋倒塌,农田又减产,这一年的日子实在不好过,史载这一年政府减免了税收。3.1939年1月18日,乳山下初5.5级地震。地震的中心区在下初镇的巫山、河南村、马台石一带,有三分之二的房屋遭到破坏,几乎所有的房屋都出现裂缝

阅读全文 >
更多回答(1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