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句话的意思是: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做这件事。为是当中的“做”的意思。该句选自沈括《梦溪笔谈·技艺》卷一八。选活板又叫活字印刷术,中国四大发明之一。用雕板印刷书籍的方法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采用。《梦溪笔谈》包括《笔谈》、《补笔谈》、《续笔谈》三部分。《笔谈》二十六卷,分为十七门,依次为“故事、辩证、乐律、象数、人事、官政、机智、艺文、书画、技艺、器用、神奇、异事、谬误、讥谑、杂志、药议”。原文如下:板印书籍,唐人尚未盛为之。五代时始印五经,已后典籍皆为板本。庆历中有布衣毕升,又为活板。其法:用胶泥刻字,薄如钱唇,每字为一印,火烧令坚。先设一铁板,其上以松脂、蜡和纸灰之类冒之。欲印,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,乃密布字印,满铁范为一板,持就火炀之,药稍熔,则以一平板按其面,则字平如砥。若止印三二本,未为简易;若印数十百千本,则极为神速。常作二铁板,一板印刷,一板已自布字,此印者才毕,则第二板已具,更互用之,瞬息可就。每一字皆有数印,如“之”“也”等字,每字有二十余印,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。不用,则以纸帖之,每韵为一帖,木格贮之。有奇字素无备者,旋刻之,以草火烧,瞬息可成。不以木为之者,文理有疏密,沾水则高下不平,兼与药相粘,不可取;不若燔土,用讫再火令药熔,以手拂之,其印自落,殊不沾污。升死,其印为予群从所得,至今保藏。注释如下:(1),版印:雕版印刷,即在成块的木板上按镜像雕刻好文字、图案,再用这样的板子进行印刷。一般认为这种方法起源于隋代。(2),冯瀛王:冯道(882—954年),五代时瀛州景城(今河北沧州西)人,后唐、后晋时历任宰相,后汉时任太师,后周时又任太师、中书令,死后追封为瀛王。(3),已后:以后。已,通“以”。(4),典籍:经典和古籍。(5),版本:用雕版法印制而成的书籍,相对于抄本而言。五经等儒家经典过去只有手抄本,自冯道组织人用雕版法印制后,才有了区别于抄本的版本。(6),布衣:平民。(7),活版:即活字板。唐代雕版印刷已经很发达,但都是用整块的木板整页雕刻。活版则不同,是用一个个字模临时拼组而成。活版的出现,标志着印刷术又经历了一次革命,是中国古代重大发明之一。(8),钱唇:铜钱的边。毕升的泥活字,是用胶泥制成块后刻出的反体凸字,“薄如钱唇”是说所刻反体凸字的厚度与铜钱边缘的厚度差不多。(9),和:混合。(10),铁范:铁框子。范:模子。
阅读全文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