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,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,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。下列是古人的女孩年龄称谓:1、度:小儿初生之时。2、孩提: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。3、赤子、襁褓:未满周岁的婴儿。4、汤饼之期:指婴儿出生三日。旧俗小儿出生三日,设筵招待亲友谓之“汤饼筵”,也作“汤饼宴”、“汤饼会”。5、孩提:指2——3岁的儿童。6、始龀、髫年:女孩七岁。7、九龄:为9岁。8、黄口:十岁以下。9、指数之年:儿童九岁。10、幼学:十岁。11、外傅之年:儿童十岁。12、金钗之年:女孩十二岁。13、豆蔻:指女子十三岁。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(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,初夏还不是盛夏,比喻人还未成年,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“豆蔻年华”)。14、及笄:指女子十五岁。笄,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。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,就把头发盘起来,并用簪子绾住,表示已经成年。“及笄”即年满15岁的女子。15、碧玉年华、破瓜之年:女子十六岁。16、破瓜、碧玉年华——女子十六岁。17、桃李年华:女子二十岁。18、花信年华:女子二十四岁。扩展资料: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,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,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。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,“九十”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。或叫“鲐背”,鲐是一种鱼,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。又人到暮年,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,故又称“冻梨”。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,如:人初生叫“婴儿”,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。婴可与膺通假,膺者胸也。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。七岁除叫做“悼”外,还叫“龆龀”也叫做“毁齿”,因为正是换牙时期,所以有此称呼。十五岁叫做“童”,“山无草木曰童”。古代十六岁成年,十五岁男子未加冠,女子未及笄。此处用的是比喻意。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年龄称谓
阅读全文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