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声韵、阳声韵、入声韵是古代音韵学家按韵尾不同而将韵部所分成的大类。阴声韵是TC苜结尾的韵,阳声韵是鼻苜结尾的韵,入声韵是塞音结尾的韵。因为诗韵比较简单、比较常用,《诗韵》一般分五卷,因为平声的字数比较多,占两卷,第一卷15部叫作“上平声”,第二卷15部叫作“下平声”。 “上平声”和“下平声”,只是前后顺序,不是现代的“阴平”和“阳平”。“诗韵韵目四声相配表”中,东、冬、江、阳、庚、青、蒸等部收后鼻音[-ng]韵尾,真、文、元、寒、删、先等部收前鼻音[-n]韵尾,侵、覃、盐、咸等部在中古时期收闭口鼻音[-m]韵尾,它们都是鼻音韵尾,叫阳声韵。 屋、沃、觉、药、陌、锡、职等部中古收后塞音[-k]韵尾,质、物、月、曷、黠、屑等部中古收前塞音[-t]韵尾,缉、合、叶、洽等部中古收唇塞音[-P]韵尾,它们都是塞音韵尾,叫入声韵。支、微、鱼、虞、齐、佳、灰、萧、肴、豪、歌、麻、尤等部是元音结尾,叫阴声韵。 上声调的韵部与去声调的韵部,收尾跟平声韵部完全一致,举出平声韵就可知上声韵、去声韵了。音韵学,把这种情况叫作“举平以赅上去”。入声调的韵部跟平声调的阳声韵部,收尾不同,但是具有对应关系:收后塞音[-k]韵尾的入声调韵部,对应收后鼻音[-ng]韵尾的阳声韵部;收前塞音[-t]韵尾的入声调韵部,对应收前鼻音[-n]韵尾的阳声韵部;收唇塞音[-P]韵尾的入声调韵部,对应收唇鼻音韵尾[-m]的阳声韵部。 现代汉语大多数方言已经没有了收入声韵尾的音节,所以很多人不易理解入声韵,把它混同于入声调。其实,入声韵是从韵母的韵尾说的,入声调是从调类和调值说的。当然,两者有密切关系。在广东话、福建话中,现在仍保留了收塞音尾的入声韵。广州人读“夹”字为[Ka^],读“八”字为[pa:t],读“落”字为[|0:k]。 读入声的字都是入声调,在古代和在广州话中,入声韵的字都读入声调。在普通话中,入声韵和入声调两者都消失了。在有的方言中保留了入声调,但入声韵尾消失了。如:长沙话、桃源话都有入声调,但没有入声韵尾。古代收[-m]韵尾的阳声韵,在普通话与大多数方言中,都变成收[-n]了。 但广州话还保持着收[-m]的阳声韵。如:“三”读[sa:m],“心”读[sam]〇诗韵是很常用的,特别是三十个平声韵。我们讲诗词格律时将会用到它。
阅读全文 >